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期待,永远热爱 | 浦睿文化2023新书预告

浦睿文化 浦睿文化 2023-03-23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带来了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我们抹了一把脸,打起精神走进2023。


虽然脑袋还在恍惚,一切好起来了吗?但毫无疑问的是,在2023年第一个假期的朋友圈里,南方小伙坐上飞机,飞向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北方女孩在四季如春的海岛,吹着晚风看烟火;游客在游乐园的门口排起长队;街边餐厅里座位都被坐满……


2022年的我们会痛恨非必要不远行的倡议,而2023年的我们准备去践行善待自己、及时行乐的准则。


旅行和阅读,都是必要的两件事。


即使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不远的昨天,我们也能够拍拍身上的尘埃,扬起笑脸重新出发,接着上路。毕竟我们有且仅有一次生命,不可辜负。


浦睿文化2023年新书预告,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现实议题的同时,不忘记保持爱、天真和幻想的能力。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的文字中,重拾爱与勇气,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世界。


2023,永远期待,永远热爱。





2023

文学

欧美文学





 《最后一刻的巨变》 

"


时间:2023年2月


作者:格蕾丝·佩雷(Grace Paley,1922—2007),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诗人、女权主义者,在美国拥有众多狂热的女性读者。著有三部广受好评的短篇集 :《人的小小烦恼》《最后一刻的巨变》和《当天晚些时候》。1994年,由这三部短篇集组成的《格蕾丝·佩雷短篇小说集》同 时入选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


内容: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格蕾丝·佩雷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其作品受到了村上春树、苏珊·桑塔格、安吉拉·卡特、萨尔曼·拉什迪等众多国际知名作家的一致推崇。这部格蕾丝·佩雷的短篇精选集出版时,进入了同年美国普利策奖及国家图书奖的决选名单。在本书中,佩雷以独特的洞见和对人物的怜悯之心,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爱与冲突,描摹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


"







 《威廉·特雷弗短篇小说集》(暂名)

"


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威廉·特雷弗(1928-2016),爱尔兰当代文学大师,被《纽约客》誉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米切尔斯敦一个中产阶级新教家庭,在外省度过童年时代,后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历史系求学,毕业后先后做过雕塑家、教师和广告公司文案。从一九五四年起,和妻子移居英国。自一九五八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行为标准》以来,已创作近二十部中长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还著有多部戏剧剧本、童书及散文集。先后三次获得英国惠特布雷德图书奖,五次入围布克奖,一度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二○○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骑士爵位。二○○八年,获得爱尔兰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二○一六年十一月,病逝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


内容:从1968年出版的首部小说集《我们喝得酩酊大醉的日子》到《家庭的罪恶》,威廉·特雷弗将短篇小说创作得淋漓尽致,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而微妙的故事,充满了我们在生活本身中发现的逆转、惊喜和阴暗的真相。《威廉·特雷弗短篇小说集》包括他以前七本书中的故事,以及四个从未在美国以书籍形式出现过的故事。它们描述了爱尔兰农村生活的舒适和挫折,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难以捉摸的爱的优雅。它们描绘了将人们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几乎看不见的线,以及将他们禁锢在孤独的渴望中的枷锁。


"







 《雪》 

"


时间:2023年8月


作者:约翰·班维尔,爱尔兰小说家。1945年生于爱尔兰韦克斯福德。出版有27部小说,包括获得获布克奖的《海》、入围布克奖决选的《证据之书》、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哥白尼博士》、《开普勒》(获1981年《卫报》小说奖)等。班维尔还获得过弗朗茨·卡夫卡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爱尔兰笔会奖终身成就奖等文学大奖,多年来,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班维尔的小说以精准、冷酷、充满辩证的散文风格而著称,同时兼具纳博科夫式的创新。


内容:在巴利格拉斯大宅,出现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教区牧师的尸体。警探探长圣约翰·斯特拉福德从都柏林受命前往调查此事。巴利格拉斯大宅是神秘贵族奥斯本家族的府邸。那是1957年,天主教会对爱尔兰实行铁腕统治。斯特拉福德面临着四面八方的阻碍,但仍决心找出凶手。然而,随着大雪继续覆盖这个不断扩大的秘密,巴利格拉斯大宅的人们同样决心保守他们的秘密。随着他深入调查,他发现奥斯本家族的人根本不是他们表面看起来的样子。而当自己的副手失踪时,斯特拉福德必须在大宅里努力解开不断扩大的谜团——就像这场落下的大雪一样,这个秘密也威胁着要抹去一切。《雪》构思精美,基调阴暗,悬念迭起,令人回味无穷,是爱尔兰文学大师约翰·班维尔迄今最让人爱不释卷的作品。


"







 《十日谈:新冠时期故事集》 

"


时间:2023年9月


作者:《纽约时报》杂志以“十日谈”为主题,邀请29位作家创作短篇小说书写这时代的疫症。获邀作家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蕾拉·斯利玛尼、保罗·乔尔达诺、科尔姆·托宾、米亚·科托、李翊云、埃特加·凯雷特等。


内容:29篇小说,主题涉及爱情、生死、衰老、日常生活等,不是仅仅疫情本身的,这期的主旨立意也在于,在这个全球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刻,所有知识、观点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面向生活本身的体验、感受更为重要,这些也许只有小说能触达。


"











 “此刻的生活”

知识女性自传三部曲 

《我不想知道的事》

《生活的代价》

《自己的房子》


"


时间:2023年5月


作者:德博拉·利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959年生于南非,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曾两次入围布克奖决选,剧本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搬上舞台。


内容:自传三部曲《我不想知道的事》《生活的代价》《自己的房子》先后获得《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荣誉。

 自传三部曲第一部《不想看到》从女性的角度,回应了乔治·奥威尔于1946年发表的名作《我为什么写作》,探讨了利维身为一个写作的女性,尤其身为一个写作的母亲,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第二部《生活的代价》力图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女人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打破旧有的界限,瓦解社会等级制度,在一个对女性不利的世界中,为自己挣得一个角色,从容地生活下去?利维在对“何为女性的良好生活”的探讨中,融会对波伏娃、费兰特、杜拉斯、狄金森等作家的精妙评论,试图勾勒出书写女性个人生活的终极自由。第三部《自己的房子》对女性的身份和财产所有权进行了深度探讨,盘点了女性所拥有的现实中和想象中的财产,促使读者质疑自己对所有物和财产的文化理解,重新认识一个女人的智力和个人生活的价值。


"







 《女人们的谈话》 

"


时间:2023年6月


作者:米莉亚姆·泰维兹,加拿大作家,1964年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一个门诺教派家庭。著有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回忆录,曾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并多次入围吉勒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百利女性小说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内容:长篇小说《女人们的谈话》甫一出版即席卷欧美,成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声音之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称《女人们的谈话》“基于真实事件,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使女的故事》”。盘踞加拿大全国畅销榜长达两年,隔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奧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买下电影版权并担纲主演,其他演员还有鲁妮·玛拉、本·卫肖等。小说获得总督奖、加拿大全民阅读奖、加拿大书商协会书柜小说奖、意大利辛巴达文学奖等,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百利女性小说奖、弗利欧奖、安德鲁·卡内基奖、惠康图书奖等。

小说以希腊悲剧式的“女人们的谈话”为形式,探讨的是,在充斥着男性暴力的文化中,女性如何能为自己和所爱的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或许唯有借助女人们的谈话的力量。有一种偏见长期占据主流观念:男人们的谈话是严肃、沉重、积极、有影响力的,而女人的谈话则是社交、琐碎、无用、纯八卦的。但小说完全颠覆了这一印象,女人们的谈话传达出来的,是温柔、愤怒、苦涩、热情、凶猛、生动、无可置疑的女性智慧。女人们的谈话并非小事,它本身就是智谋,就是行动。


"







 《爱是盲目》 

"


时间:2023年6月


作者:威廉·博伊德,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1952年出生于加纳,毕业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勋章。著有16部长篇小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剧作。作品多次入围布克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并斩获科斯塔奖、毛姆奖、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约翰·里斯奖、《洛山矶时报》图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曾任《格兰塔》第100期纪念刊客座主编,为约翰·勒卡雷、缪丽尔·斯帕克等多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撰写序言。


内容:以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爱情故事和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成长经历为灵感来源。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讲述了年轻的苏格兰音乐家、调音师布罗迪·蒙瑟尔的人生故事。当布罗迪在巴黎获得一份工作后,他抓住机会逃离了爱丁堡和他那专横的牧师父亲,开始了他人生中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篇章。在巴黎,他与一位著名钢琴家——被称为“爱尔兰李斯特”的约翰·基尔巴隆——命中注定的邂逅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的未来;他还与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丽卡·布拉姆燃起了一段痴缠的爱情。从巴黎到圣彼得堡再到重返爱丁堡,在19世纪转向20世纪的巨大变革时期,布罗迪对丽卡的爱及其伴随的危险笼罩了他所周游的欧洲和其他地方。《盲目的爱》这个故事,关于令人晕眩的激情和残酷无情的复仇,关于艺术生涯的拼搏及其所创造的幻觉,关于生活所能提供的一切可能以及这些可能如何会被残酷地夺走。


"







 《夜间目标》 

"


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里卡多·皮格利亚(1941—2017),阿根廷作家,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被誉为博尔赫斯之后的阿根廷文学旗手,公认的当代西班牙语文学大师,拉美地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锋作家以及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包括《人工呼吸》《缺席的城市》《烈焰焚币》《夜间目标》《艾达之路》,以及短篇小说集《假名》等,还出版有几部评论文集。2021年,西班牙阿纳格拉玛出版社出版了皮格利亚的《短篇小说全集》。作为学者,因向阿根廷国内引介“硬汉派”侦探小说而闻名。获得的重要荣誉有:2010年西班牙文学评论奖、2011年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12年阿根廷作家协会高荣誉奖、2015年西班牙福门托尔文学奖等。还获得美洲之家文学奖、何塞·多诺索文学奖、巴托罗缪·马奇文学奖等。2010年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提名。还获得美国的古根海姆奖金。


内容:长篇小说《夜间目标》是一部充满激情的黑色惊悚小说,讲述的是一段紧张而悲剧性的家族史,让人想起《李尔王》。在这部小说中,侦探的疯狂是破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夜间目标》以老侦探之口,回忆多年前的一次冒险,并借此探讨权力与正义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的偏远小镇发生骇人命案。波多黎各裔的美国公民托尼·杜兰在下榻旅馆惨死,胸口的致命刀伤、金钱纠纷、与双胞胎姊妹花的暧昧情愫,皆使这起看似单纯的杀人抢劫案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











马克·斯特兰德作品

《一个人的暴风雪》

《词语的天气》


"


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1934—2014),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奖、华莱士·史蒂文斯奖得主,以诗歌闻名,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美国诗人。1934年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后随父母移居美国。1959年获耶鲁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962年获艾 奥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4年诗集处女作《睁着一只眼睛睡觉》出版,确立了其兼具珍贵创造力与优雅气质的诗人身份。斯特兰德的诗被译成30多种语言,获得众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博林根奖、普利策奖、华莱士·史蒂文斯奖,以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诗歌金奖等。先后在艾奥瓦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任教,2005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2014年11月29日在纽约去世。


内容:《一个人的暴风雪》完整收录了斯特兰德后半生(1980—2012)几乎所有重要诗集。

 《词语的天气》是一部关于诗歌艺术和精彩而诙谐的著作集,一堂既有趣又具有煽动性的大师课。在《词语的天气》中,马克·斯特兰德探讨了诗人和诗歌读者的重要工作,他们一起愉快地尝试不可能的事情——通过语言理解那些超越词语的东西。比如照片和诗歌之间的关系、抒情诗的永恒性质、古老形式的当代使用、帕纳索斯的四个美国视角,以及诗歌字母表等。


"







 《伊甸之东》 

"


时间:2023年7月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美国作家,生於美国加州,1925年大学肄业后,以职业作家目标全力写作。史坦贝克於1929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金杯》,然而反响不大。1935年出版的《煎饼坪》始获好评。后以《愤怒的葡萄》一书於1940年获普利策奖最佳创作奖,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贝克的作品多数也着墨於社会基层,描写大萧条时期的平民阶级与移民,人物经常在求得生活温饱中挣扎。

他在创作期间便已有多部知名作品改编成电影演出,包括《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珍珠》《伊甸之东》等。


内容:《伊甸之东》描写了两个移民家族从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运用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描绘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特拉斯克家族的第一代赛勒斯伪造参加南北战争的经历,骗取了名誉和财产,并专横地送儿子亚当从军,生性善良的亚当收留了一个重伤的女子卡西,却不料她为人邪恶,抛下亚当和一对孪生子改名换姓开了妓院,后来孪生子又因发现她的秘密而走上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另一个家族的家长汉密尔顿却正直、勇敢、智慧,他教育成人的子女都秉承了他的善良性格并各有成就。


"







 《卡夫卡日记》 

"


时间:2023年9月


作者: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长篇《城堡》、《诉讼》及中篇《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


内容:卡夫卡被称为“现代文学的巨人”,影响20世纪文学之深远。其作品描绘现代人在现实中孤独、困惑、压抑的处境,乃至有“卡夫卡式风格”(Kafkaesque)一词的诞生。后世的存在主义、荒诞剧、魔幻写实等流派,均深受其启发。

卡夫卡自1910年开始写日记,直到1923年为止,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丰沛的创作时期,陆续写下《判决》、《变形记》与《城堡》等重要作品。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回到房间,卡夫卡拖着孱弱的身躯奋力写作,然而经常陪伴的,仍是他的日记。

卡夫卡将日记视为书写的唯一依托,相较于在小说创作上的自我批判与挣扎,卡夫卡在日记中更为自由,得以释放他“脑中的惊人世界”。日记中处处可见卡夫卡的灵感片段、涂鸦、笔记、未完成的残稿,展现他眼中的荒诞世界,与如梦般的内心活动。


"





日本文学










 《川端康成精选集》

《雪国》

《伊豆舞女》

《千鹤》

《山之声》

《古都》


"


时间:2023年1月


作者: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在东京大学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代表作有《伊豆舞女》《雪国》《千鹤》《古都》以及《山之声》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61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内容:《川端康成精选集》收入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品:《雪国》《伊豆舞女》《千鹤》《山之声》《古都》,由著名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谭晶华翻译。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核心人物,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







 《かか》(中译名未定)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宇佐见铃,日本小说家,出生于1999年。第一部小说《妈妈》在2019年获得第56届文艺奖。2020年获得第33届三岛由纪夫奖,宇佐见铃成为该奖项年纪最小的获奖者,同时提名第44届野间文艺新人奖。同年,第二部小说《偶像失格》获得第164届芥川奖,宇佐见铃是该奖项历史上第三年轻的获奖者。


内容:本书是日本芥川奖得主宇佐见铃的第一部作品,获得了第33届三岛由纪夫奖和第56届文艺奖,提名了野间文艺新人奖,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指定书目。“我想生下我的妈妈,让她开始新的人生。”这是主人公小兔能想到的唯一的救赎。小兔今年19岁,可她和妈妈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妈妈从小没有感受到姥姥的疼爱,又因爸爸出轨离婚后患上心病,整日买醉……女儿小兔带着莽撞的祈祷,不惜一切只想拯救脆弱的、即将崩坏的母亲。她想“生下妈妈”,从零开始养育她,守护她,爱她。宇佐见铃于20岁写下这部作品,以20岁独有的敏感、细腻与气势,描写疼痛的爱与自立,震撼直至内心深处。


"







 《脳髄工場》 (中译名未定)

"


时间:2023年8月


作者:小林泰三(1962-2020),日本知名科幻、恐怖、推理小说家,被誉为“日本当代硬科幻大师”。1995年凭出道作《玩具修理者》获第2届日本恐怖小说大奖。两届日本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SF杂志》读者奖、启文堂书店大奖得主。


内容:共11篇短篇,融合科幻、悬疑、怪谈等主题,涉及反乌托邦、人格分裂、祖母悖论、克苏鲁、缸中之脑等诸多元素,且自有引人入胜的新意。同时,也不乏对生命、存在、自我意识、身份认同、人类理性的思考,兼顾娱乐性与文学性。


"







 《肉食屋敷》 (中译名未定)

"


时间:2023年8月


作者:小林泰三(1962-2020),日本知名科幻、恐怖、推理小说家,被誉为“日本当代硬科幻大师”。1995年凭出道作《玩具修理者》获第2届日本恐怖小说大奖。两届日本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SF杂志》读者奖、启文堂书店大奖得主。


内容:来自异星球的基因、内脏的腥臭、一往直前的疯狂的爱,世界的角落里藏着意想不到的恐怖。精选日本恐怖小说奖得主小林泰三的四篇科幻恐怖故事。《肉食住宅》:受侏罗纪公园刺激的研究人员,用6500万年前地层中的DNA复原了地球外生命体;《废品屋》:西部风的丧尸世界中,发生了什么;《给妻子的三份告白》:人类固执的爱所孕育出的恐怖;《野兽记忆》:自己的另一重人格犯下了杀人罪。


"







 《天体嗜好症:一千一秒物语》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稻垣足穗(1900—1977),活跃于大正末期至昭和后期(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小说家,被日本人被视为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同等才华的作家,是20世纪日本最伟大的的作家之一,也是日本超短篇小说鼻祖。


内容:“世界即将迎来人工卫星时代,宇宙天体热潮亦将卷土重来,我只是打算趁此时机,在此透露我自己关于宇宙文学(若能如此称呼)的一些微小尝试,扰一扰诸位的清闲。”(稻垣足穗)

关于《一千一秒物语》,稻垣足穗曾说:“我平常的所有写作都是在为这一作品作注。”本书作为新编“21世纪足穗望远镜”系列中的一本,除《一千一秒物语》之外,还在《天体嗜好症》《宇宙论入门》《痴迷于飞机的家伙们》三章中,分别收录了足穗有关宇宙乡愁、机械装置之梦的幻想文学作品、独一无二的关于宇宙及空间的探讨,以及在无限憧憬中写下的有关飞机的文章。愿您能从这片透镜中一窥“足穗宇宙”的全貌。


"





华语原创







 《我在北京送快递》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胡安焉,打工人,写作者。近十年迁徙于祖国南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现定居成都。早年间做过保安、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自行车店销售、网店工作人员等;近年在广东的物流公司做过夜班拣货工人,后又在北京做了两年快递员。2020年至今,待业在家。


内容: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他将工作的点滴和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








 《灵魂与体验》 



"


时间:2023年7月


作者:苗炜,1968年生,小说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已出版作品《文学体验三十讲》《给大壮的信》《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星期天早上的远足》《寡人有疾》《面包会有的》《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等。


内容:本书是苗炜《文学体验三十讲》和《苗师傅文学人生课》同一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写作的体例依然为文学讲稿,有同名音频课。本书谈及的图书、影视作品有所变化,写作调性上也有调整:“我在文学体验三十讲的开头,说了文学有什么好处,在“第二本”开头,又对书本啊阅读啊进行了一番抒情,好像有点儿营销的感觉。……我的转述可能没啥激情,也没啥批评性,但我的确渴望交流,把我看到的故事讲出来,第一本比较简单,是因为我当时想的比较简单,第二本略复杂,第三本更复杂,是因为我想的不那么简单了。我说的还是自己的感受,是谈论,而不是评论。”


"








 《张艺谋访谈录》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张英,《南方周末》前高级记者,图书总监,现任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


内容:张艺谋,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不管是在拍文艺片、频繁拿到海外电影大奖的时期,还是拍商业大片、冲击世界电影市场的阶段,又或是执导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时刻,张艺谋引发的争议从未平息。本书汇集了《张艺谋电影访谈录》《张艺谋奥运访谈录》《张艺谋小传》《张艺谋批评史》,横跨四十年,涉及张艺谋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为进入北影学习付出的艰辛、从摄影一跃成为“影帝”的过程、执导奥运会开幕的幕后故事、转型商业大片的无奈之举、对舆论和批评的回应,等等,对张艺谋不同时期引发的不同争议进行回顾和梳理,旨在破解持续多年的“张艺谋现象”。


"







 《向着明亮那方》 

"


时间:2023年1月


作者:苏更生,作家。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猫可以作证》、散文集《亲爱的,去生活》等。2019年,在ONE·一个App连载小说《向着明亮那方》,收获百万人次阅读。另有长篇小说《女人的秘密生活》刊发于《当代》2022年9月刊。


内容:苏若曦与男友周景明在大学时就相恋,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二人共同创业。从小小的设计工作室,逐渐做大到有几十人团队的设计公司。但生活不会只有一帆风顺,若曦懵然无觉间,经历了职场和感情的双重考验:在工作中,若曦坚持自己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理想,经历了诸多挫折,甚至因项目失败,从北京退回老家;在感情上,男友的背叛给了她重大打击……生活虽然有种种阻碍、困难和变故,但若曦由此也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开始意识到在这世上身为女人意味着什么。


"





2023

社科文化





 《纽约人》 

"


时间:2023年1月


作者:克莱格·泰勒(Craig Taylor),加拿大知名作家、编剧与编辑。著有《伦敦人:大城市的日与夜》《关于不列颠的一百万件好玩的事》《回到阿肯菲尔德:一个英国村庄的21世纪图景》。


内容: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







 《女性主义40年》 

"


时间:2023年4月


作者:上野千鹤子,1948年生,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女性学和性别研究先驱,当代著名社会学学者。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社会学会理事、WAN(women’s action network)理事长。2019年以东京大学开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社会》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代表作包括《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个人的老后》等。


内容:1970年,日本女性解放运动诞生了,著名女性学家上野千鹤子从20多岁接受女性主义洗礼以来,一路奔跑至今,与日本女性主义的40年交叠在一起。这本书收录的是在这40年间,上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发表时的“现场感”,了解与验证日本女性主义一路以来在与什么做斗争,收获了什么。作者也想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理解女性主义,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


"







 《生而为女:开膛手杰克案女性被忽视的生活》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哈莉·鲁本霍德(Hallie Rubenhold),英国历史学家、作家。专门研究18-19世纪的社会历史和女性历史,擅长揭露此前不为人知的女性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她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沃斯利夫人的奇想》被BBC改编为电影《沃斯利夫人的情事》,《考文特花园的女人》被改编为电视剧《名姝》。


内容:一直以来,媒体热衷于告诉人们,被“开膛手杰克”杀害的人都是妓女,且在这起连环杀人案件中,杀手成了被着力讲述的对象,甚至一度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受害的女性不仅被媒体和大众忽略,更是被歪曲。通过搜罗大量的历史档案、庭审材料、证人证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哈莉·鲁本霍德为读者还原了5位受害女性丰满而悲苦的一生。她们之所以被杀害,并非因为不检点、道德有污,而是因为她们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她们最大的不幸,可能是生而为女。


"







 《女性的力量》 

"


时间:2023年4月


作者:德尼·穆奎格(Denis Mukwege),刚果妇科医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2016年入选《时代》杂志“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财富》杂志“全球50位领袖人物”。2018年和伊拉克雅兹迪族少女穆拉德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为终止将性暴力用作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武器所做的努力。


内容:1999年,“奇迹医生”穆奎格创办潘齐医院。20多年来,他在这家医院救治了5万多名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在这本充满反思、令人震惊的作品中,穆奎格医生讲述了这些女性的故事。她们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刺穿了虚伪的男性气概的面具。同时,也正是这种女性的力量,支撑着他走过动荡不安的两次刚果战争时期,哪怕遭受6次暗杀,仍然坚持帮助这些女性。


"







 《傲慢的堡垒:性侵犯、问责与和解》 

"


时间:2023年6月


作者: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美国著名哲学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任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法学与伦理学教授。被《外交政策》《展望》列评为“世界百大思想家”之一。她拥有数十个国际知名大学的64个荣誉学位,并获得全球20多个荣誉奖项,包括日本京都哲学奖、稻盛伦理奖、博古睿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社会科学奖、巴尔赞奖等。


内容: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玛莎·努斯鲍姆结合女性主义、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深刻剖析了男性物化和支配他人的心理成因和社会根源。在美国司法历史的背景下,她还揭露了三个在性侵问责方面存在缺陷的特权领域,即三座“傲慢的堡垒”:司法界、艺术界和体育界。这些傲慢横行、充满有毒的男子气概和腐败的领域,正是法律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努斯鲍姆不仅痛斥男性的特权,而且警惕受害者的报复心态存有的隐患。在她看来,只有建设性的精神、宽宏的心态、积极的爱,才能真正创造出正义而持久的和平。


"








 《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 


"


时间:2023年4月


作者:伊娃·易洛思,享誉世界的当代思想家、社会学家。德国《时代周刊》称她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曾担任美国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导师、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士。曾获得以色列最高科学成就奖E.M.E.T奖,并被法国授予荣誉骑士奖章。


内容: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二十余年。在本书中,她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通过分析各类约会交友网站、脱口秀节目、杂志、电影、心理咨询行业等,并结合丰富的文化批判理论,她为21世纪的人类情感问题给出了一份诊断说明。


"







 《爱的终结》 

"


时间:2023年9月


作者:伊娃·易洛思,享誉世界的当代思想家、社会学家。德国《时代周刊》称她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曾担任美国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导师、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士。曾获得以色列最高科学成就奖E.M.E.T奖,并被法国授予荣誉骑士奖章。


内容:伊娃·易洛思将关系消退、蒸发和破裂的过程称为“无爱”。经典社会学关注社会纽带的形成,而《爱的终结》则有力地研究了社会纽带为何以及如何崩溃和瓦解。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资本主义在非选择和“无爱”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社会纽带的瓦解与当代资本主义有关,当代资本主义以无承诺和无选择的行为为特征,这种做法使人们能够迅速退出交易,迅速重新调整价格,并破坏忠诚。无爱和无选择反过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育孩子,越来越多的人独居,性生活也越来越少。


"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 

"


时间:2023年7月


作者: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曾经担任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长,也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成员。她经常活跃在英国的广播和电视上,并且担任布克文学奖、橘子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委。


内容:伊恩·瓦特说,“18世纪小说大半出自女人笔下,但是她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她们自己的文学》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小说家的故事,考察了这些女作家的自我意识转换为文学形式的方式,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如何变化发展。本书在勾勒女性传统的轮廓时,越过了备受尊敬的著名小说家,而将目光投向长期湮没于文学史的许多妇女的生活与作品,力图发现她们对自身及作品有怎样的感受,她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和牺牲,她们同自己的职业和传统的关系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







 《性别麻烦》 

"


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内容: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在本书开篇,巴特勒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







 《身体之重》 

"


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内容:《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本书中引入“征” 、“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







 《消解性别》 

"


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内容: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







 《医生与灵魂》 

"


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奥地利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学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内容:维克多·弗兰克尔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解释了“医生治疗灵魂”的方法。

作者认为,对生活意义的需求是个人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了意义疗法的理论。人类对意义的寻求是最人性化的现象,这种需求的挫败导致了神经症、焦虑和绝望。他在书中谈到了生命的意义、痛苦的意义、劳动的意义、爱的意义,他强调了人类可能拥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人的重要性。《医生与灵魂》着眼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帮助读者回答这一问题:“我为什么要继续生活?”


"







 《种子的隐秘之美》 

"


时间:2023年8月


作者:列文· 比斯(Levon Biss),摄影艺术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开创者。从业20 多年,拍摄类型多样,包括新闻报道、体育运动和人物肖像等,经常见诸《时代周刊》《GQ》《纽约时报》《美国国家地理》《体育画报》等国际媒体。列文也是“微雕”(microsculpture)项目发起人,通过开创性的超微距摄影技术拍摄昆虫,照片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也应邀到TED及各大学发表演讲。


内容:《种子的隐秘之美》是英国摄影师列文·比斯的植物摄影集,用前所未有的微距摄影呈现自然生物之美。列文·比斯受爱丁堡皇家花园邀请,在皇家花园种子库中挑选100种果实或种子进行微距摄影。他用震撼人心的镜头捕捉种子与果实的细节。每一幅图片都展示了肉眼难以看见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让读者得以想象植物种子数千年来的奇异惊人演化。每一幅种子图片均配有简短科普文字。


"







 《日本美术50讲》 (暂定)



"


时间:2023年9月


作者:潘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美术研究。曾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现在芝加哥大学访学。

专著包括《浮世绘》《浮世绘的故事》《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等,其中《浮世绘》获2008年第十二届华北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内容:日本美术专家潘力挑选50件经典日本艺术品,以50篇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评论文章,带领读者领略5000年日本艺术史。

日本绳纹时代的陶器(公元3000年前)上的绳纹刻着日本的原生态文化密码,奈良时代的大佛(8世纪)蕴含着日本人最初的佛教思想,桃山时代的日本国宝《松林屏风图》(16世纪)体现日本幽玄的审美意识,喜多川歌麿的《当时三美人》(18世纪)凭对人物内在性格的追求登上美人画的巅峰,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山池君》(1964)和奈良美智的《梦游娃娃》(1999 年)反映日本在高速发展期和低迷期的不同心态,山口信息艺术中心的多媒体互动体验作品《Border》(2016)翻开了日本新媒体艺术的篇章……

50件反映时代风气的经典艺术作品,涵盖绘卷、庭院、屏风、浮世绘、油画、产品、印刷、装置等30多种类别,一本书读懂艺术背后的日本。


"







 《动物们的用餐时间》 

"


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并木美砂子,帝京科学大学生命环境学教授。1957年生,御茶水女子大学博士,主攻保育心理学、博物馆教育学。在千叶市立动物园工作约30年后,被聘为大学教师,进行动物园研究。经常造访海外动物园,也是动物园推广保育教育团体“ShoeZ”的负责人。著有《动物园的亲子沟通》《当孩子遇到动物》《博物馆教育学》等。


绘者:植木七濑,旅行裁缝店店长,插画师。


内容:动物园里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吃饭啦!

荣获全日本博物馆学会特别奖,向社会传达了动物园、博物馆的作用与意义,具有重大贡献。关于动物用餐这件事,作者并木美砂子作为动物园饲养研究员,从多角度进行解说。同时搭配插画师植木七濑的200多张手绘插图,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直击动物园开饭的第一现场,了解动物的生态、特征、饮食习惯,以及各类食材特性等趣味知识,揭开动物的秘密生活。

吃饭是生命之本,通过动物用餐深入思考动物本身的问题,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培养爱心,保护动物。


"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修昔底德篇》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史、古罗马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等。著有《友爱共同体: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译著有《柏拉图的次优城邦》《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等。


内容:在这本书中,张新刚老师带领读者走进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12个主题,梳理这场古代希腊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战争发生之前希腊发生了什么?新兴势力雅典是如何崛起的?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何在?科西拉的内乱、伯里克利的立场、雅典的瘟疫等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他从战争的细节讲起,剖析政治形势、人物心理、修辞辩论,最终留给读者关乎人类社会、人性的最根本的思考:战争为何爆发?面对战争这一棱镜时,人性究竟会折射出什么样的光谱?


"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


时间:2023年8月


作者:王炳文,1986年生,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著有《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内容:本书着眼于杜甫的前半生,时间跨度从武则天后期杜甫家世写到安史之乱爆发,囊括杜甫生命的前44年,即诗人所谓的开元、天宝“全盛日”。以往关于杜甫的专著基本沿袭了宋代以来注家年谱对杜甫的生命划分,着重于安史之乱以后,即诗人生命的后半段,对于前半生,很少有深入的考证,造成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匀,人生前三、四十年只是徒具形式,但其实前半生才是杜甫思想和经历的发展形成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








 《五四婚姻》 



"


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孔慧怡,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散文家,翻译家,学者。第15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得主,2021年香港书奖得主。198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出掌翻译研究中心,兼任国际刊物《译丛》主编,历时二十年。期间推动国际学人研究亚洲翻译传统,以英译中国文学见重于汉学界,多年从事文艺创作。著有《寻找声音》(牛津大学出版社)、《不带伤感的回忆》(牛津大学出版社)、《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写翻译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等。


内容:中国的女性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初,经历不少曲折,其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鼓吹的“人格独立”和“婚姻自由”带来最强的社会波动和变革。

这样的巨变改写了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自主不一定成功,但她们甘心付出代价;年长的一代被时代巨浪冲击,遇上原来想象不到的磨难;可惜她们的故事多半已经湮没。

本书透过新文化运动三个知名作家的恋爱与婚姻,为读者展示“新”“旧”两代女性贴身的历史。通过七个性格、背景各异的人物,探讨当时女子面对的实际问题。她们的经历也可以为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带来启发。本书描绘出剧变时期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








 《园林有境》 



"


时间:2023年3月


作者: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古建筑学家、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非常深的情感,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评价他为“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内容:本书是一代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关于中国园林主题的精选读本。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园”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概述性文章,谈园林中的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与历史的传统;第二部分“游园”则从赏园、品园的角度分别讲述中国有代表性的一些传统名园,分篇谈论了颐和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等等的不同园林的风格、特点,为读者身临其境般地导览了名园景观及其背后的造园思想。

先生古典文学造诣深厚,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用优美的文字为读者讲解园林之美的深意,具有极佳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书中配有园林摄影师郑波的数十幅园林摄影作品,十分直观地呈现园林之美。


"








 《文人园林的语言》 



"


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博雅讲席教授。研究中国美学三十余年,长于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分析,从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法,受到当代学界和读书界的关注。出版《南画十六观》《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等著作,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美术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内容:

本书是北大哲学系教授朱良志的最新作品,图文并茂、系统解读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神内核和美学价值。以功能、空间、风格、语汇、文法、美感为切入点,分别讲述中国园林的营造目的、原则、审美、元素、方法和境界。

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的功能之外,还有安顿人心之用,“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园林不是创造一片物质之景,而是造一片心灵的境界”。中国园林在空间上追求以小见大、空灵和吞吐天地,在风格上注重天趣、朴素和活意。中国园林营造的主要内容是叠山理水,创造的基本法则是曲径通幽和巧于因借,其最终呈现的是超越物质和时间的心灵境界。


"




2023

“诺顿注释本”书系






 《克苏鲁宇宙诺顿注释本》 


"


时间:2023年4月


原著作者:H. P. 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1890—1937),美国恐怖和幻想小说大师。短短一生创作了近80篇小说,开创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斯蒂芬·金、尼尔·盖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注释作者:莱斯利·S.克林格(Leslie S. Klinger),美国作家、文学编辑、经典类型小说注释家。著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科学怪人》《德古拉》等)的注释本。曾获爱伦·坡奖、安东尼奖、银刀奖,并多次获阿加莎奖、布莱姆·斯托克奖、鹅毛笔奖、世界奇幻文学奖等各种奖项提名。


前言作者:阿兰·摩尔(Alan Moore),美国漫画编剧、魔术师和表演家,漫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是《V字仇杀队》《守望者》等经典漫画的编剧。


内容:注释家莱斯利·S.克林格收集洛夫克拉夫特的22个经典故事,其中大多是让人寒毛直竖的“阿卡姆”故事,包括《克鲁苏的呼唤》《疯狂山脉》《黑暗中的低语者》《印斯茅斯阴云》《超越空间的色彩》等。此外,本书还包含近300幅插图,其中有艺术作品以及《古怪及惊人故事》杂志的全彩复制图;另有超过1000条注释,为读者照亮H.P.洛夫克拉夫特世界的诸多前所未见的角落,搅扰沉睡已千年的“伟大而古老的诸神”。


"








 《彼得·潘诺顿注释本》 


"


时间:2023年3月


原著作者:詹姆斯·巴里(J. M.Barrie),英国剧作家、小说家,以《彼得·潘》闻名于世。著有作品集《古老轻松的田园诗》,小说《小牧师》及剧本《夸利蒂街》、《可钦佩的克赖顿》。1904年发表剧本《彼得潘,或不肯长大的男孩》,这部经典之作为他赢得极大的声誉。


注释作者:玛丽亚·塔塔尔(MariaTatar),著有《安徒生童话评注本》《着迷的猎人:童年故事的力量》《经典童话故事》和《门后的秘密:蓝胡子和七个妻子的故事》等。她曾任哈佛大学人文学科系主任,荣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汉姆基金会和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授予的多个奖项。


内容:《彼得·潘诺顿注释本》是经典名著《彼得·潘》的注释本,原著作者为英国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并由哈佛大学民俗学和神话学教授玛丽亚·塔塔尔花费数年编写、注释而成。玛丽亚·塔塔尔以1911年霍德和斯托顿出版社出版的最初版本《彼得和温迪》为蓝本,对文本做了大量的评注,同时收录的500幅精美插图,相关的历史照片、舞台剧和电影的剧照,以及十来篇充满洞见、富有启发性的解说和文献。这部评注翔实、插图丰富的著作,将再次带领我们走入彼得·潘的魔法世界,让我们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是如何诞生的,它的文化背景和持续至今日的影响。无论你是相信童话的孩子,还是已步入现实的大人,这本书都邀你重访梦幻岛,用仙尘、飞行以及永远青春的彼得·潘形象,感动、改变你。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诺顿注释本》 

《血字的研究》

《四签名》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恐怖谷》


"


时间:2023年3月


原著作者:阿瑟·柯南·道尔(ArthurConan Doyle)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因成功塑造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堪称侦探小说鼻祖,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代表作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这一系列共含56篇短篇小说以及4部中篇小说,全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除此之外,柯南·道尔还曾写过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


注释作者:莱斯利·S. 克林格(Leslie S.Klinger),美国作家、文学编辑、经典类型小说注释家。著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科学怪人》《德古拉》等)的注释本。曾获爱伦·坡奖、安东尼奖、银刀奖,并多次获阿加莎奖、布莱姆·斯托克奖、鹅毛笔奖、世界奇幻文学奖等各种奖项提名。


内容:克林格按照原来的顺序重新解读了柯南·道尔的四部开创性小说,并附有1000多条注释、350张插图和时代照片,以及诱人的新的福学理论。在第三卷中,读者可以在书中找到:《血字的研究》(1887年),一个关于谋杀和复仇的故事,讲述了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第一次会面;《四签名》(1889年),一个关于失落的宝藏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以及华生与他妻子的相遇;《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01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推理小说;《恐惧谷》(1914年),一个新鲜的谋杀现场,引导福尔摩斯解决了一个被遗忘已久的谜题。无论是作为独立的最终卷,还是与此前短篇小说集相伴收藏,这部经典作品都为全新的一代人照亮了柯南·道尔永恒的天才。


"







最后!


浦睿文化的2023新书预告

你最期待哪一本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最期待的一本书

我们将会挑选点赞最多的五位读者

送出这本你最期待的书!

(新书出版后送出)






-End-


编辑:阿七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加入社群 加入「浦睿生活馆」获取更多新书资讯参与浦睿福利活动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欢迎来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